品格發展及僕人領袖

全人教育

心靈、習慣、頭腦和雙手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提供的全人教育,可以透過四個 "H" 來闡釋。四個 "H" 是四個英文字詞的起首,分別代表心靈、習慣、頭腦和雙手。 本校校徽描繪一棵栽在溪畔的樹,同樣,本校的教學亦以「心靈工作」為基礎。《聖經》箴言4:23寫道: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。我們的學子該如何保守自己的心,免被驕傲和恐懼扭曲﹖他們所需要的,是一顆謙卑的心。謙卑,使我們與神、與己、與人關係妥當。謙卑的人,擁有健康的自我形象,虛心受教,懂得欣賞別人的長處。謙卑,讓人有接納批評的器度,能從錯誤及對峙中有所得著,又予人克服不定前路的勇氣。除此之外,本校希望支持學生培養健康及屬靈的習慣,擔當大能的學子公民,能照顧自己,關懷別人。 在「心靈工作」的堅實基礎上建立健康及屬靈的習慣,學子便預備好學習,且學以致用。這也從校徽反映出來:一棵茁壯的樹,枝葉茂盛,果實纍纍。本校著意將《聖經》的真理與亞伯達雙語課程融合,給予學生機會將所學習的()應用於為校內社群及校外鄰舍服務(雙手)的工作上。本校學生身為大能的學子公民,擔當僕人領袖和社群領袖的角色,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作榜樣。 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深信,只要這四個範疇 — 心靈、習慣、頭腦和雙手 — 得到發揮,全人教育自然緊接而來。

基督教教育

學習成長在神愛

基督教教育的哲學,本於「眾學子皆獨特、寶貴」的信念。每個人的生命都有神的計劃和目的,每個人都需要衪。因此,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鼓勵學子透過主耶穌,與天父發展一段個人關係。福音能改變生命,預備學子迎接目標明確的豐盛人生。 基督教教育不僅是資訊的傳遞和知識的傳授。基督教教育強調智慧的重要性。智慧讓人看見自己,並宏觀自己身處的境地,就能衡量事物的輕重。學子格物致知,本著正確的理由,在正確的時間、地點,以正確的方式,行正確的事。學子透過神揭示的真理,從衪的角度洞悉世情。

基督教教育最獨特之處,就是家長肩負起教養孩童的終極責任(申命記6:7)。因此,學校在培育學子、開發和塑造他們神聖品格及屬靈價值的工作上,擔當家長的伙伴。我校教導的各種價值觀若在家中得以鞏固,學子就能培養出合宜的社交技巧,在社會上學以致用。 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的學生是一個社群,各人不但探索以基督教的方式理解事物,亦以基督化的方式生活。我們學傚基督,以愛為旗幟,讓學校成為關愛、安全、恭敬、睦鄰的社群,欣賞他人迥異之處,擁抱不同,善用恩賜彼此服事。我們是基督的使者,是有基督樣式的僕人領袖。我校是個以基督為心、學子為重、別人為主的社群。期待跟你攜手同行這趟旅程。

「3R」學習環境

「寓教於樂」使孩子們明白到學習並非枯燥乏味的例行公事,反而是一場令人期待又興奮的愉快體驗。我們深信只有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,才能真正勾起孩子對學習的意欲。無論在教與學、理論或實踐層面,本校都一直秉持“3R”教學理念:關連性(Relational)、適切性(Relevant)和嚴謹性(Rigorous),活現「快樂校園」的精神。

學與教互有關連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實行「雙班主任」制度,意即每班由兩名教師共同肩負照顧和教導的責任。兩位教師齊心協力,為學生營造充滿關愛的環境,能夠盡展所長。學生也在小班教學模式下得到全方位支援。我們努力不懈,只為激發每個孩子的潛能。老師們每天在課室門前迎接學生,藉機留意學童們的互動。出現衝突時,我們只會提議而不干預,讓他們自行協商化解。我們放手而不放縱,鼓勵他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我們想讓學童們知道,我們對他們有用的意見心存欣賞。我們落力肯定他們的長處和成就。學生與老師和同窗之間建立互愛互信的正面關係,安全、有趣又快樂的學習環境自然應運而生。教職員通力合作,建立緊密聯繫的支援群體。我們定期舉行早禱會和讀經聚會,週五下課後亦舉行小組活動,一同慶功、數算主恩,並分享各自的需要。在我們的教員學習社群中,老師和教學助理會分享他們研讀書籍的心得。我們相信「團隊」的力量 — 團結成大事。此外,我們會在教師發展日走出學校,參與一系列的團隊建立和社區服務活動,重尋共同的願景、使命、目的和目標 — 愛上帝,彼此服事。我們希望所有人都能在他們的另一個家 — 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找到快樂和意義。

適切合宜課堂

預備課堂時從孩子們感興趣的角度出發,才能吸引他們主動參與,投入學習。我們鼓勵孩子們從與自己成長息息相關的角度表達想法,積極參與課堂討論。在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,相關性至關重要。我們的教職員盡力確保在每節課學到的知識都可以在課堂以外應用,以豐富孩子的全人發展。 除了課堂之外,學校提供各種與課程協作的活動和課外活動,甚至各支運動隊伍,供學生們參與。學生有機會追尋自己的鍾情的項目和興趣,又或者挑戰自己,嘗試新的活動。舞蹈、話劇、合唱團、羽毛球、籃球、足球、乒乓球、游泳、STEM等等,動靜皆宜,任君選擇。

嚴謹不怠課程

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採用加拿大亞伯達省教育制度下的雙語課程。教學語言佔的百分比約為 65% 英語和 35% 中文(普通話口述,繁體字書寫)。雙語學習不僅有助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,而且能刺激學童們的腦筋,有助思維成長。在雙語環境中學習的學生,他們在擴散性思考方面的表現更為出色。雙語教育同時可以改善孩子們的記憶力和集中力。綜合上文,雙語教育對學生裨益良多。 本校大力推動正向價值觀。今年本校的年度主題是「要有成長的心智」。在教育層面,成長的心智即是大腦的靈活可塑程度,意即我們的思考和行動可以改善我們的大腦功能。我們鼓勵學生主動尋求挑戰,並從錯誤中學習。在過程中,學生們學習接納自己,並集中磨練自己的強項。儘管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崇尚以遊戲為主導的學習方式,但我們的老師也會盡力確保每一位同學能夠在課堂上學懂多方知識,於課堂外活學活用。

讚美與敬拜

服事綻放沐恩光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致力成為一個以基督為心、學子為重、他人為先的社群。我們的小教堂崇拜由小朋友負責帶領謳歌敬拜、頌讀經文,接著有精簡的聖經信息分享,歡迎各位家長參與這項每月一次的崇拜聚會。我們鼓勵小孩背誦聖經金句,讓屬神的智慧萌芽生長。《聖經》的希伯來書提供了一幅藍圖,揭示如何以神的祝福及應許來建立這樣的一個社群。 讓我們對神心存以下的態度
    • 畏懼聖潔的神(4章1節)
    • 以誠心來到神面前(10章22節)
    • 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(4章16節)
    • 感恩(12章28節)
    • 以頌讚為祭獻給神(13章15節)

凡事
    • 竭力(4章12節)
 在人際關係中
    • 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(10章24節)
    • 彼此勸勉(10章25節)
 在靈程裡
    • 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(6章1節)
    • 存心忍耐的奔跑路程(12章2節)
 我們在人前作見證
    • 持定所承認的道(4章14節)
    • 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(10章23節)
 使徒保羅並沒有叫我們學傚基督的身子,反之,他說「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,並且各自作肢體 (哥林多前書12:27)」,跟使徒彼得的教導不謀而合:「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,是有君尊的祭司,是聖潔的國度,是屬神的子民(彼得前書2:9a)」。彼得不單是針對一個被揀選的人、一位祭司或一名個別的子民。跟隨耶穌,就是在群體中成為一員。 因此,讓我們準備就緒,攜手同心,將我們的社群打造成一個各人恩賜得以發揮、能力得到肯定的地方;一個各人和而不同,識英雄重英雄的地方;一個各人歡歡喜喜運用才能來服事別人的地方;一個各人對社群充滿歸屬感,珍而重之,一同成長又砥礪互勉的地方。 

基督精神的事奉

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(馬可福音 10:43)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的學子從互相服事開始,進而服務人群。在學校的「社群時段」裡,高小學生會與初小學生合作,幫助後者完成各種任務,大家都樂在其中。學生們亦可自薦在「樹屋圖書館」裡幫忙打點。他們一心要藉不同途徑與他人分享愛,例如親手編織圍巾餽贈別人、在長者中心派發節慶賀禮、報佳音、清潔海灘……諸如此類。我們既是以基督為心、學生為重、他人為主的社群,便竭力學傚主耶穌,非以役人,乃役於人。 「僕人領袖」這個詞由格林里夫(Greenleaf)所創,首見於他為研討會撰寫的文章《僕人擔當領袖》(The Servant as Leader, 1970):僕人領袖最首先是個僕人……從他想去服事,並以服事為首的自然初心開始。隨後是有意識的選擇,驅使他渴望去帶領……不同之處,在於以僕人身分為先的人,總是要確保他人最首要的需求得到滿足,他們在這方面的著緊不期然會流露。最好的驗證方法是,那些被服事的人有否成長;他們縱使被服事,但又是否變得更堅壯、更有智慧、更自主、更大機會同樣成為僕人﹖對社會上最弱勢的人帶來甚麼影響:他們會受惠,又或者起碼不再進一步被壓榨嗎﹖ 想要首先為僕的這個渴望,不可能經由強迫而產生,而是個人的生命取態,動機就是要幫助別人。僕人領袖在乎的,是幫助別人成長。他擁有蓄勢待發的力量,能助他服事別人。結果,每個人都繼而領略到自己的潛力,多踏一步,往人生的重大意義邁進,並且透過服事別人,來活出滿足的人生。 耶穌基督集超然與謙卑於一身,是僕人式領導的例子。《聖經》描繪耶穌是神的兒子,但又形容他為「聖僕耶穌」(使徒行傳4:27)。他自己卑微,降生於馬槽(路加福音2:1-7)。他在俗世裡生活,親切和善,一舉一動都出自愛。他教導門徒,向普羅大眾傳道,醫好患病的人,跟不被社會接納的人做朋友。他甚至在一天的營營役役之後為門徒洗腳。神的兒子住在人類中間(約翰福音1:14)。這正顯出他的「超然」與「逼近」融合為一。《聖經》甚至說:「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,乃是要服侍人,並且要捨命做多人的贖價(馬太福音20:28)。」 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,就是踐行僕人式領導原則中的「僕人」一面。這個比喻描述如何愛神和服事別人——亦即是基督教最大的誡命(馬可福音22:34-40)。僕人領袖願意隨時候命,向那些被邊緣化和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。僕人領袖的身份,與地位、權力、尊卑無關,而是關乎他是否甘心樂意,把其他人的益處放在自己的益處之先(腓立比書2:3-4)。

基督領袖

學生領導力發展計劃

校長許陳幹華博士是教育研究員。她認為僕人領袖的特質能拓展學生們抗逆和成長的思維(2016年),幫助年輕人身心靈整全發展(2018、2022年),培養孩子們更佳的決策能力,大局和細節均悉心兼顧(2023年)。老師們擔當僕人領袖,滿足學子們在社交、認知以及動力上的需要(2017年)。當以僕人領袖的身份讓他們累積到生命中難以取替的經驗及體會時,他/她就能從中找到滿足感並過一個有意義的生命(2021)。 我們生活在資訊世代;切合這個時代所需的人,不再是掌握資訊的人,而是那些腦筋尖鋭的思想家以及分析者。另外,要建立富足及可持續未來,得靠誠信及洞察力,這遠非尋求知識及技術就能做到。因此,教育的目的可說是釋放學子的潛能,使他們「變得更健康、有智慧、更自由、更自主、更大機會同樣成為僕人」(格林里夫,1970年,第13頁)。教育的目的,亦可以是栽培下一代的僕人領袖,使他們擁有強烈道德意識,致力以合乎體統的行事方式,建立以服事為主導的社群。這也代表課室裡的學習不止是一系列對良好學習表現的追求,又或者宣述式、程序化的知識。學習,應以達至敏銳自主、盡責自立為目標。 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著重訓練學生的領導能力。孩子們學傚耶穌服事人,成為樂於助人、自信盡責、自強不息的僕人領袖,並以擔任學校的「基督使者」而感到自豪。

資料來源:Flight Alberta's Early Learning and Care Framework (2014) 

僕人領袖的特質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重點培育學子10項「僕人領袖」特質:

聆聽

聆聽是一種彼此了解,推己及人的態度及堅持。「聽」字的中文寫法充分表露出聆聽所需要的是耳朵,還有眼睛和心。

同理心

同理心驅使人踏出自己的世界,定睛在他人和他人的處境上。同理心令本校學子的眼界更廣闊。

醫治

僕人領袖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。

自省

本校鼓勵學生培養靜默自省的習慣,從正反兩面思考處境,權衡利弊。

勸說

本校學生以理服眾,使團隊取得共識,而非強迫他人;他們待人態度堅定,但非強人所難。

概念化

教師循循善誘,引領學生透過策劃技巧,開拓概念化的思考模式。

高瞻遠矚

從經驗汲取教訓,從現狀反思實況,從為未來所作的決定衡量可能的後果。

管家

善用資源的和時間來服務他人。

成長的思維

本校教師以身作則,把成長的思維灌注學子心中。

建立社群

學子們在本校的社群裡獲得歸屬感,找到身份認同,彼此支持,互相建立。

在基督裡我們是誰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透過課程將神的真理坦誠揭示。過程中,我們學會在基督裡的自己是誰,也學懂服事的是誰。我們是:

神的敬拜者

明白敬拜神就是頌揚神和衪一切的作為、創造,不分古今。

世界的守護者

回應神的呼召,管理一切受造之物。

美的創造者

製作美事美物,能以讚揚神、豐富世界。

造物的享用者

頌揚神美好的創造,透過受造之物見證神的存在。

神僕的管家

主動去醫治破碎的心,為每個人及社會文化帶來喜樂。

社群的建造者

積極追求在教室裡、鄰里間和地球村裡建立社群。

形象的反映人

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主的樣式。帶著神的形象不是靠我們去做的,而是我們本應如此。

秩序的探索者

在各式各樣的受造物身上發掘神的大計及衪的留下的痕跡。

公義的尋求者

擔任復和的代理人。

偶像崇拜的察驗者

學懂就不同文化、價值觀及信仰系統下描繪的一切提出疑問,藉以察看世情。

參考資料:The Prairie Centre for Christian Education (2018) Teaching for Transformation. https://www.pcce.ca/Teaching-for-Transformation

有玩耍,有參與,就有可能!

學習過程的價值

在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,孩子的玩耍、學習和日常經驗,都一一反映出他們的學習意向。以下五個學習意向,不但塑造出一個堅強能幹、足智多謀的小朋友,更是自動自覺的主體學習者—能力非凡的學子公民。使用「我/我們」這個組合,是要刻意提醒大家關懷、遊戲和學習一向都是既由個人建構,也由社會建構:

1. 我/我們正在玩,本身亦活潑愛玩:
  • 我/我們正在發明、創造、想像。
  • 我/我們正在創造和驗證種種理論。
  • 我/我們正在編導故事,加以旁述。
  • 我/我們正用多模態識讀方法,探索及表達自己的知識。
  • 我/我們冒險學習,也承受學習可能帶來的風險。

2. 我/我們正尋求:
  • 我/我們正在發問。
  • 我/我們正用所有感知來探索。
  • 我/我們正在思考,滿腦子好奇。
  • 我/我們正在遊戲和學習中解決疑難。

3. 我/我們正參與其中:
  • 我/我們正與別人一同參與。
  • 我/我們正聆聽,也同時分享主意、想法及感受。
  • 我/我們正在磋商,你一言我一語,互相觀察,知己知彼。

4. 我/我們正堅持:
  • 我/我們正面對挑戰及/或困難,仍堅毅不屈。
  • 我/我們正試用新的策略。
  • 我/我們正在求助。
  • 我/我們悉力以赴,以達到目標。

5. 我/我們着緊:
  • 我/我們正在幫忙。
  • 我/我們關心家人、眾人和自己。
  • 我/我們關懷世界及所有生物。

我們該怎樣在小孩的學習旅程上扶他們一把﹖當我們跟小孩同行,化身學習伙伴、研究伙伴、種種可能的想像伙伴,便為他們締造鼓勵回應交流的環境,讓他們在其中也化身大能的學子公民。

資料來源: Flight Alberta's Early Learning and Care Framework (2014) 

小型學習社群

安樂舒心 ‧ 和睦相親

宣道會劉平齋紀念國際學校的學子彼此間並不陌生,你幫我,我幫你,一起建造親切安樂、互敬互愛的學習社群。 我們重視參與 — 親身主動參與生命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抉擇。透過發問與發表,汲取日常經驗,做好每個選擇。 群組的每位成員都是參與者,每個人的聲音都會被聽見、受重視,每個人推己及人,心存關懷,齊齊為群組作出貢獻。小型學習群組在遊戲和學習時會探索不同議題,例如「甚麼是公平﹖甚麼是平等﹖甚麼是公道﹖別人如何衡量我的價值﹖我又如何看別人的為重要,並且服事他們﹖」,年輕學子會漸漸對身邊的人有更多關注、欣賞和尊重。 大家既有共通點和相異之處,就當互相體諒、欣賞和尊重,求同存異,使群組的內聚力更加牢固。我們深知行事為人、學習和生活的模式有許多,取決於個人經歷,亦關乎自身的世界觀,也就是種種社交及文化體驗。 要跟這個世界緊緊相連,樂活其中,先要懂得負責任地享受大自然。我們擔起自然界的管家一職,管理萬物,藉學習、觀察、行動去關愛天上、地上、海裡的自然界生命。